重庆是人工种植茶树最早的地区之一。丰都青龙茶早在宋朝就开始种植。青龙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孙云康的爷爷和父亲均是做茶叶的生意人,受其潜移默化,孙云康也对茶叶制作技艺情有独钟,于是被分配到茶厂主要从事手工制茶,后来自己种茶树、制茶,至今仍采用纯手工制作茶叶的传统技艺。
2019年
青龙茶传统制作技艺
被纳入重庆市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记者沿着崎岖蜿蜒的山径一路向前,途中经过连片翠绿的茶园,一缕茶香萦绕着大山,不仅深深融进青龙人的生活里,更悠悠飘向了远方。
瓦屋山上茶香四溢
青龙乡瓦屋山及周边地理环境适宜种植茶树,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新鲜,负氧离子高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而且历来有种茶制茶的传统。
相传,在瓦屋山上曾有座寺庙,僧人们在寺庙周围种上茶树,每逢清明时节采摘以茶为饮,以山泉泡之,也是瓦屋山最早开始人工种茶、采茶、制茶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上一度有10座手工制茶厂,种植面积多达几千亩,成为当地贸易出口的主打产茶地。
“我出生于十直镇原七里村,因我家与瓦屋山临近,当时的我也就十六七岁的年纪,我通过应聘进入青龙瓦屋山国有茶场工作。”青龙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孙云康说。那些年,茶场新建的茶园与茶厂,大部分为外贸出口茶叶。孙云康的爷爷和父亲均是做茶叶的生意人,受其潜移默化,孙云康也对茶叶制作技艺情有独钟,于是被分配到茶厂主要从事手工制茶工作。
茶厂生产的茶叶,大部分为外贸出口,因此对茶叶的品质要求非常高。为了全面掌握制茶技术,孙云康拜当时丰都县内的茶叶行家陈志林、李雪华为师,并被派往浙江和四川永川(今重庆永川区)等地茶场学习取经。后来,孙云康任茶厂的茶叶技术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茶园和茶厂大部分被荒废,昔日热闹的景象不再。如今,仅存留下来一座茶厂。这座茶厂厂名叫青龙乡瓦屋山七里香茶厂,目前,该茶厂仍采用纯手工制作茶叶的传统技艺,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
而七里香茶厂的负责人,正是孙云康。其茶厂生产的茶叶,也就叫青龙茶。
精挑细选每一片茶叶
瓦屋山位于青龙乡青天村境内,海拔1000米左右,周边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生态环境良好,是种植茶树的理想之地,在这漫山遍野的茶树中,其中孙云康拥有80余亩茶园。
“我家这片茶园,由瓦屋山荒废的茶园改建而成,传承了以前的管理模式,比如不打药,施有机肥,坚持手工制作纯天然的绿茶。一年平均制茶150公斤左右,在丰都非常有名气,每年都有慕名而来的茶客上门购买茶叶。”孙云康说。
“80多亩茶树,每年才制作150公斤左右茶叶,是不是产量过于低?”记者问。
孙云康回答,虽然茶树四季常绿,一株成年茶树长有很多叶子,但不是每片叶子都可以用于制作茶叶,必须等待春季茶树长出新叶,挑选顶端上幼嫩的叶芽,方可采摘制茶。而且这种叶芽,还必须生长于清明前后,要在无雨的清晨采摘,可见这种叶芽之稀少。
“往往很大一片茶树,可供采摘的叶芽并不多。为了确保茶叶的品质,在采茶时,我总是要求工人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一个早晨采摘下来,每人也就采摘2公斤左右叶芽。”孙云康说。因此,80多亩茶树,每年能够制作150公斤优质茶叶,已经很不错了。
每道工艺都匠心独运
孙云康介绍,制作青龙茶要经过采摘、萎凋、杀青、揉搓、定型、烘干等六道工序,一环扣一环,每道工序都不可少,也不能打折扣。因为是纯手工制茶,制茶过程中,还必须讲究抖、抓、推、揉、压、搓六道手续,只有如此这般反复循环,才能让制作出来的茶叶香味富含茶道精神和人文地理特色。原生态茶叶更加富含茶多酚,让手工制茶更加蕴含茶文化。
“所谓萎凋,就是新茶采摘回来后,将其摊开放在篾晒垫上,中途均匀翻动3~4次。自然萎凋2~3个小时,使茶叶的香气慢慢地散发出来。”孙云康说,接着是杀青,这是六道工序中最重要的一环,先是将茶锅锅底进行预热并清洗,接着将其加热,然后将经过“萎凋”自然打蔫的茶叶倒入锅中,再用推、抓、压、抖等手法反复循环,一个小时左右待茶叶提香,闻香起锅。
孙云康还告诉记者,茶叶出锅后,放在篾盘上,双手抖动篾盘,然后顺着一个方向用双手在篾盘上反复揉搓。揉搓之后的茶叶再次倒入锅中进行定型。
烘干是制茶最后一道工序,将待定型的茶叶剩20%的水份时,退柴改小火,用锅下火石的温度让茶叶缓慢脱水而不焦叶。每隔5分钟翻一次茶叶,持续30分钟即可让茶叶烘干。
“青龙手工茶传统技艺源于青龙瓦屋山僧人,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其制茶技艺被纳入市级非遗,很好地保护了丰都的茶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孙云康说。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达元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